《危城》不算是一部经典作品,在我看来它属于上世纪1980年代港片中那种“一城即一国”的21世纪升级版,更像糅杂了欧洲中世纪的古堡故事及中国军阀时代的混合体,类似这样的影视剧还有成龙的《环游地球80天》里吴彦祖饰演的霸占“兰州”的军阀,属于便于外国观众理解的那一拨故事设置。
另外,影片中的角色也过于生硬,有些属于没必要的设置,如出场就自带主角光环的江疏影在电影放到一半时就领了盒饭,还有刘青云身边的红颜知己袁泉全片存在感真的不大。导致这部电影在情感戏方面严重缺失。
那如果只把目光聚焦在男性角色方面呢?则很难认定男主角究竟是古天乐还是刘青云?是彭于晏还是吴京?
总之,《危城》的表现很混乱,时代背景设置粗糙,角色缺乏张力也缺乏说服力。它同样把犯罪、武侠混在一起,搞不清究竟该看哪一边。比如电影直到古天乐饰演的军阀之子在小镇饭馆里残忍杀害了几人后被镇民抓获,保安团将其抓获后吴京饰演的军阀小头目到来要求保安团放人,接着便是彭于晏饰演的流民侠客与吴京的师门恩怨,其实说起来脉络很清晰,表现得难以理解,以至于《危城》也许本想表现的“邪不压正”的主题到影片结束时都格外苍白。
总之,这是导演兼编剧陈木胜的一次不太成功的尝试。
然而在2023年下半年的内地互联网上,《危城》却凭借古天乐的一句“我不吃牛肉”火了一番,此时距离该片上映的2016年已经过去了整整七年。
1
如果说早期港片对于宏大叙事的表现缺乏经验的话,步入新世纪之后的港片则在类似题材方面更加缺乏合理性与可看性。
最典型的莫过于《赤壁》和《关云长》等,理论上阵容有了,预算也有了,可拍出来真的很难以言表,唯一可夸的还是动作戏。
我不知道是否是因为内地参与方有没有影响,但直到上世纪末内地和香港各自的拍摄特质在随后的2010年左右开始混合,遗憾的是往往并没有融汇彼此的优点,反而编剧在历史人物创作和解读方面为了改编而改编,还有导演及演员在表演形式上的自说自话,以至于内地演员与香港演员同框时往往感觉如“异世界碰撞”一般。
《危城》,可以说集合了这种表演缺憾之大成。且不说江疏影、袁泉和吴京等内地演员在本片中的存在感和意义到底是什么(实际上很多港片中的内地演员存在感都不强),单说故事背景设置:
乱世、县城、民团、军阀。
妥妥的林正英时代的“队长阿威”眼中的民国。
不客气地说,迄今为止,香港同行在历史考据和大视野方面的功力有待强化加深。而且无论在古装、近代题材的影视剧中,很多人物造型和动作都像是拍现代戏。
这方面的代表如《锦衣卫》,一群明代锦衣卫持弩弓行进的方式仿佛看到了香港飞虎队的战术前进。这种表现形式还存在于《扫毒3》中,香港毒枭在金三角的背水一战中众人持枪的步伐也是飞虎队“范儿”。
我不知道拍摄时有没有人提出这方面的异议,但如果懂得扬长避短的话,应该不会出现这种很明显的错误。
当然,我不是以批评的角度阐述对港片的不屑,毕竟内地影视剧方面比这更离谱的也都有。如一些还算著名的影视剧里抗日战场上出现的AK47和凯夫拉头盔等也都时常让我陷入宕机中。但既然要拍一些自己认为值得拍的作品,细节方面我觉得还是要多少照顾一下。如果只是陷入到认知障碍中肯定不会获得任何国家和地区的观众的认可。更不用说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那么《危城》想要表达什么呢?
2
时值国家内战、军阀割据的乱世时代,军阀少帅曹少璘(古天乐 饰)因杀害三条人命,被普城保卫团团长杨克难(刘青云 饰)绳之以法。可曹家财雄势大,以强权震慑居民,曹家上校张亦(吴京 饰)得悉事件后,赶来普城取人,在城中遇上多年不见师弟马锋(彭于晏 饰),马锋是位武功高强的浪人,路见不平欲拔刀相助,可是却面临正义与兄弟情之抉择。
这是百度百科上《危城》的影片介绍,电影围绕这个故事展开了许多人物的侧写,包括曹少病态般的杀人执念以及杨团坚定的惩恶锄奸的信念,听起来似乎都没错。
注意,即便是影片介绍中,对于女性角色的设计也属空白,实际上江疏影饰演的女教师开场就和彭于晏饰演的马锋有交集,在乱世中为避战火,女老师带领一群孩子跋山涉水前往普城避难,途中路遇强盗,同样浪迹天涯的马锋出手相救,按这个路数,大概男女主总会在一起的。
然而并不是。
一天清晨,曹少骑着白马来到普城,在饭馆里拿枪单杀三人,女教师在争抢中被曹少一枪爆头,说实话这事我当年看时都惊了,完全不按套路。后来我以为女主角是袁泉饰演的杨团之妻周素素,结果故事全部转移到了古天乐、刘青云、彭于晏三人身上,貌似又像看到了一场民国版的《毒战》。
要说古天乐和刘青云算老搭档了,《毒战》《窃听风云》等系列里无论谁缺席他俩必须在,时友时敌,在这部《危城》中两人成了对立面。围绕着“司法至上”的核心价值观展开了殊死斗争。对,这也是《危城》在表现形式上的问题,就是太“正”了——
无论什么时候,杨团似乎是穿越回民国的律政先锋,曹少则是“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啊”的民国恶棍,偏偏缺少了现代生活的背景,让两人之间的对手戏显得特别“样板”,也特别“理性”。理性到明明城外大军压境,杨团都要赔上满城百姓的性命要曹少偿命……
其实我不太理解在民国早期这种思想是否过于超前,或者换一种表现手法也许能让杨团的坚持更加合理化一些。
接着影片加入了马锋和张亦的师门恩怨,我到现在都觉得这是刻意放置的功夫戏,可能陈木胜觉得单凭刘青云和古天乐之间的对立无法支撑一部电影吧,实际上即便加入了彭于晏和吴京,也只是让观众多看了场功夫片而已。
3
曹少在影片结束时终于伏法,他死在了他最看不起的如蝼蚁一样的百姓手里。
或者说影片中所有反派都在决战中死去,然后用字幕表示其实是因为另一派军阀的部队袭击了曹家的部队,这才让主角团有了收拾曹少的可能。
影片最后是大家目送游侠的离开,人们继续平淡的生活。
“面对新观众、新市场,却还在讲着过去的故事。”这是当时《北京娱乐信报》对《危城》的评论。
我认为比较具有代表性。用现在的眼光看待曾经较为受欢迎的港产电影,如果自动去掉光环和滤镜的话,可能会发现在1980年代或1990年代可算优秀,但置于新世纪的第二个、第三个十年再看“新瓶装老酒”的故事的话多少有些尴尬。
哪怕是2023年末,“我不吃牛肉”成了一句梗,也依然不能据此认为《危城》是经典,它甚至连优秀都谈不上。除了人物设置不合理、台词对白假大空以外,编导陈木胜无法驾驭他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或者说只是浮于表面才是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
不止是陈木胜先生,部分港片每当想要表现一种正义感时多少会有些“样板戏”的感觉,如强行煽情和强行泪目。导致角色行为不够丰满也缺乏行为的合理性。
可一旦回到传统强项如枪战和动作时,才能让观众回过神:
哦哦,我在看港片。
我不了解这种蜜汁局限是否会有解惑的一天,只是从目前来看,港式“主旋律”过于苍白同样也是附着于一些香港电影人身上的顽疾。
扫描二维码打开